最新网址:enlanhao.com
字:
关灯 护眼
嗯呐好书 > [综名著]名侦探玛丽 > 92 作家真辛苦24

92 作家真辛苦24

虽说这一期连载是《狂欢之王》开篇,但玛丽——或者说菲利普·路德远还没出名到开个新故事就引起无数人关注的地步。这才是第二部短片小说呢,因此新故事开端不如旧连载结尾的反馈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阅读完几封信件后,玛丽就觉得,《狂欢之王》可能真的要从文中文外完全点题,引起一场热议了。

原因并不在于小说本身,而在于玛丽选取的这个噱头,比她自己想象的还要有效。

她低估了P.T.巴纳姆的影响力。

怪不得霍尔主编会夸赞她"敢写"呢。这一期的读者来信,别的反馈基本没有,十有八()九都是在以肯定的语气提出同一问题:这位马戏团团长普鲁托,就是巴纳姆本人啊!

有些读者觉得这个开场还不错。刚开场就来了一个单独为菲利普·路德准备的马戏表演,场面描写的绘声绘色,选材和展现方式也不同于这个年代的马戏表演。玛丽的行文风格简洁明了,然而即便用的是白描手法,也有人觉得,要是能够亲眼看到这出马戏表演就好了。

"既然菲利普·路德先生你去过这么多地方,"一位还在读大学的青年写道,"是否与巴纳姆先生相识?你们两个若是朋友我也不会惊讶,不如等《狂欢之王》完稿,请巴纳姆先生利用他的马戏团来排演一模一样的演出,我真的很想看看故事里的表演到底是什么模样。"

——倒也不是没可能。

她没经过巴纳姆的同意就利用他做角色原型,不知道巴纳姆先生得知后会有什么想法。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玛丽觉得他是个历史人物,但现在身处维多利亚时代,巴纳姆本人还活着呢。

既然他那么善于发现商机,要是知道了玛丽拿他当人物原型创作故事……她觉得,巴纳姆先生本人大概很乐于看到这种免费宣传,甚至可能真的如同这位年轻大学生所言,干脆拿着《狂欢之王》为自己造势,改编成真正的表演。

仔细想来,玛丽竟然还挺期待的。

好的言论基本差不多,而有些读者则觉得,选P.T.巴纳姆作为人物原型,简直是创造出"连环杀手"一词的菲利普·路德自降身价。

其中一封信件,看字迹就是一位老先生。他的来信读起来异常愤慨,玛丽觉得要不是顾及体面,恐怕整张纸都需要用大写来表达自身想法了。

老先生的看法很直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黑暗待发掘,有那么多案件可描写,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作为原型来描写故事?在他看来,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甚至是直面"连环杀手"的罪恶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但《狂欢之王》就彻底沦为商业之作,和巴纳姆本人一样完全是取乐大众的故事了。

"这位先生也太过分了,"凯瑟琳读了信件忍不住嘀咕道,"《狂欢之王》才刚开了个头呢,就已经笃定没有任何社会意义了?"

"他说的也没错。"

玛丽倒是一如既往的心态好:"要不是为了销售量,我也不会选择巴纳姆作为人物原型。还有人不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呢,我只是个刚开始没多久的作者,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都是正常现象。"

"那也不能说的那么过分。"凯瑟琳闷闷不乐。

"没关系。"

反正这些反馈,也不会为玛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说难听点,反正都已经过稿了,稿费已经拿到手,你们爱怎么说怎么说去,又没耽误玛丽拿钱。

而且其实玛丽对这样的反馈还有点乐见其成。

她都能预见到那些本就不看好菲利普·路德其人的文学评论家要从哪个方面登报批判她了!直到此时此刻,玛丽反而多少理解了一点巴纳姆本人的想法。

首先要有讨论度和关注度,才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作品的好坏。

或许噱头就是要这么运用吧。

但她也不打算和凯瑟琳辩驳,妹妹毕竟还是为她好嘛。

"与其想这个,"她说,"不如继续看看其他信件,还有什么夸我的吗?"

"我看看我看看——"

"——弗兰茨·哈维。"

在一旁翻着信件的莉迪亚突然抬头:"这个名字有点眼熟,是那个记者吗?"

凯瑟琳瞪大眼睛:"是那个写文学评论的记者!"

弗兰茨·哈维,就是霍尔主编那位在《泰晤士报》的记者朋友。他对菲利普·路德和《连环杀手棋局》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记者先生和主编之间的信件对话甚至夸的玛丽脸上挂不住。

当时在《连环杀手棋局》快结尾时,面对各种口诛笔伐,玛丽没放在心上,这位记者先生可是愤怒地写下了一篇文学评论来着。

他竟然直接来信了?

玛丽惊讶之余,也免不了有些感动。

不管他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路德故事,还是像那位老先生觉得社会意义不足,这位记者先生也算是玛丽的第一位忠实读者了。

当然了,她不是说凯瑟琳他们,甚至是歇洛克·福尔摩斯先生不"忠实"。只是对于玛丽身边的来说,他们在认识菲利普·路德之前就认识了自己。而通过《海滨杂志》阅读小说的读者来说,他们不认识玛丽·班纳特,只认识路德。

好在,虽然记者哈维先生也是看中《连环杀手棋局》的社会价值,但他并不觉得《狂欢之王》不值一提。

他首先表达了一下自己第一次向作者写信的激动之情,其次又开玩笑地抱怨了几句霍尔主编,说他们认识了二十余年,这么好的关系都换不来你菲利普·路德的真实身份,这个朋友算是白交了。

客套话过后,接着就是正题了。

"老实说,我很惊讶你会选择巴纳姆作为人物原型,"记者先生坦诚地写道,"文学创作需要突破自我,拘泥于同一个主题的作者是不会走多远的。即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保持着自身作品内核与风格的统一时,各个作品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我知道你不会执着于描写残酷黑暗的故事,但我同样也没想到,你会在第二个故事完全变换风格。"

玛丽勾起了嘴角,听起来这位记者先生还蛮喜欢《狂欢之王》的。

"要说《连环杀手棋局》拥有着灰蒙蒙的冷酷基调,那《狂欢之王》的开端一如标题一般绚烂。依照巴纳姆为原型来描写一个故事,也能展现出许多的问题。尽管故事只是一个开端,故事也会更侧重于冒险而不是悬疑,但我依然很期待它的展开。"

讨论作品的话语到此为止,玛丽继续往下看,顿时明白为什么记者先生要亲自写这么一封信了。

"我去了一趟米尔顿,先生。"

记者认真写道:"这个不起眼的小镇着实令我惊讶,我的全部职业生涯中,其中有大半时间都在追逐于工厂主和工人们的矛盾纠纷。而米尔顿的劳资关系,几乎是我见过的最为和谐的劳资关系。而当地的工人告诉我说,这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一场‘改革’。"

玛丽:"……"

这就有些吹过了吧。

她并不觉得是自己改变了米尔顿的劳资关系。实际上即便是玛丽抵达米尔顿时,小镇正处在罢工状态,可她还是觉得米尔顿的老板和工人关系没有现实中那么差。

毕竟桑顿先生是一位有良心的工厂主,即便是老奸巨猾的汉普,给工人们的待遇是米尔顿最差,放在伦敦也相当厚道了。

要不是如此,她的"改革"又怎么会成功呢。

"虽然所谓的‘改革’有些简陋,并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但这极大的改善了工人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从基础设施保障工人健康着手,是个很好的思路。而这一切竟然出自于一位女性之手,"记者道,"这太令我惊讶了,先生。鉴于是你请霍尔主编告知我米尔顿的存在,那容我大胆假设,你和这位玛丽·班纳特小姐是彼此相识的,她是你的朋友吗?"

霍尔主编的保密工作做的真好。

这位记者先生都跑去米尔顿了,甚至是知道有这么一位"玛丽·班纳特"存在了,而主编大人竟然还憋着不说其实菲利普·路德就是这位小姐,也太能憋了吧!

换做玛丽,她自己肯定是憋不住的。

不过……能让记者注意到米尔顿确实是个好事。

玛丽不求她的所作所为会带来什么根本性的革命,但能让更多人注意到工人们的生活,她觉得那就是值得的。

所以,玛丽把弗兰茨·哈维记者的信件郑重其事地收了起来,准备亲自回复。

至于其他的读者来信,特别是让凯瑟琳气愤不已的负面反馈,在阅读完哈维先生的信件后,那统统都不是问题了呀。

而且有了新故事的构思后,玛丽的注意力已经被彻底转移到下个故事了。她得好好想想该怎么动笔。

"等等。"

眼瞧着三个姑娘差不多把信件整理完毕了,凯瑟琳突然又拿出压在包裹底下的一封:"这也是来信……不对,这是一封电报。"

她神色一顿,抬起头看向玛丽:"玛丽,是布莱克伍德爵士的。"

玛丽:"……"

昨夜刚刚参加了宴会,今天就来了电报,是出了什么事吗?

她接过电报,上面的内容很是简洁。

"希望你能满意昨夜的宴会,玛丽小姐,"爵士写道,"我同布朗罗先生聊了聊,他在得知你是为南希小姐伸张冤屈的私人侦探后十分感激你的所作所为,要是你不介意,不如由我作为介绍人,请你到布朗罗先生的家中做客,好亲眼见见被你间接救下来的小奥利弗?"

玛丽放下电报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人还没完没了了!

但是她不得不承认布莱克伍德爵士选的理由非常好,不论是从奥利弗是《雾都孤儿》的小主人公角度上,还是案件角度上,玛丽都很想见见奥利弗本人。她完全想不出拒绝他的理由来啊。

推荐阅读: 她那么软 阿娇今天投胎了吗 星卡大师(重生) 纸片恋人 你也有今天 暗黑系暖婚 乱清 穿成男配他前妻[穿书] 快穿之横行霸道 我不是大师[重生]